销量是玄学,销量霸权更是玄学,当年《化物语》不算BOX都卖了将近八万,制作委员会自己都不敢相信能卖的那么好。不过看看这几年的年度霸权,倒是能给归归类,满足以下内容的才有可能成为霸权:
动画制作的质量
这是个基本条件,至少画面不能崩,剧情没有硬伤。
BD是一种比较奢侈的商品,爱好者更倾向于购买收藏意义更高的作品,那些粗制滥造的后宫轻改动画,是绝对成不了霸权的。即使后期BD会对作画失误的地方进行修正,但也改变不了整体质量。有人可能会想到“名作之壁”,现在的后宫动画只看制作的话,连给《IS》提鞋都不配。
大众化题材
能成为销量霸权,很可能已经突破了原来的市场,让很多平时不怎么看动画的普通观众也纷纷掏钱购买。《进击的巨人》与传统的电影大片类似,《未闻花名》与传统青春片类似,没有过多的宅元素,符合多数人的审美。
准确定位
当然也不一定非要拓宽广度,官方完全可以做一些目标更精准的的动画,比如针对喜欢轻百合的萌豚的《轻音少女》,或是针对军宅们的《少女与战车》。
偶像类
日本的偶像产业拥有一批狂热而忠诚的粉丝,其中不乏购买力比较强的有钱肥宅。再加上偶像活动本身就是一种很高的宣传方式,也促进了动画光盘的销量。《LoveLive》《 LoveLive Sunshine》的销量一直居高不下就是这个原因。
女性向
与宅男相比,女性观众的购买力更加可怕,只要屏幕中得美型男子们能够回应她们的期待,她们就会尖叫着买爆。例如《冰上的尤里》《阿松》《鬼灯的冷澈》
厨力加成
某部作品通过日积月累形成的庞大粉丝群体,新作动画化之初就相当于赢在了起跑线上。比如《Fate》《高达》每出一部都会引起广泛关注。
王之力
官方的一种营销模式,将BD与其他商品绑定销售,以带动销量。比如买BD送门票,买BD送SSR等等…典型的代表是《碧蓝幻想》
总之,从出品方的角度来说,想要获得霸权销量不是这样的纸上谈兵就能实现的,需要大量的市场调查和数据分析,更要有一位眼光独到的制作人。
这是日本人某个阿宅个人的理解下的近15年的“霸权”动画。
2001 《魔力女管家》
2002 《阿兹漫画大王》
2003《最终流放》
2004 《蔷薇少女》
2005 《魔法少女奈叶AS》
2006《凉宫春日的忧郁》
2007 《幸运星》
2008 《超时空要塞F》
2009 《K-ON》
2010 《我的妹妹不可能这么可爱》
2011 《魔法少女小圆》
2012 《刀剑神域》
2013 《进击的巨人》
2014 《Love live!》
2015《阿松先生》
2016 《Re从零开始的异世界生活》
2017 《动物朋友》
霸权还是要看你怎么理解了 ,这个榜单,到2015年为止,还都是倾向于销量为主的,人气这个东西很主观,不同的杂志,投票出的人气榜单顺序是接近的,但是结果是不一样的,销量一般比较有说服力,但2016年开始,《Re从零开始》的销量已经算不上特别高了的,完全没有《冰上的尤里》6W多销量强大,所以如果继续按销量计算,应该是《冰上的尤里》
2017年销量霸权应该是《碧蓝幻想》,5W 碾压一般的新番。
所以到底什么算霸权,每个人心中答案都不一样,硬是拿数据说话的话,确实能有一个明确的列表,但是是否每个人都认同,又是另外一回事了。
而从2014年起,动画新番销量霸权就有一个非常明显的走势,就是开始变得倾向于偶像动画、腐女向动画和一些手游改编的企划,例如《Love live!》,就是偶像企划,《阿松先生》就是腐向企划(当然本身是一部日常),像《碧蓝幻想》就是典型的手游企划,这样商业目的非常明确的动画成为了现在日本动画发展的一个主要趋势。
至于成功霸权的理由,除了那些商业味道过浓的企划外,我觉得还是在于动画的质量,但是动画的质量不代表一切,例如押井守的《攻壳机动队》,当年的票房就不好,是质量 不好吗?并不是,而是作品的对象群比较少,作品如果晦涩难懂,肯定会影响他的销量和受益群体。
像是《轻音少女》这样老少咸宜的题材,明显做的好更容易大卖一些。
如果有了广泛的受众范围,再有精彩的故事、到位的节奏,精美的作画,这部动画不受欢迎的理由不存在。
像《魔法少女小圆》那样,改写了魔法少女系列作品的固有风格的创新,自然是一种崭新的尝试,不仅有尝鲜的感觉,剧情也很到位。
讨好阿宅是一回事,作品的质量又是另外一回事,但是这些要素,我觉得都影响作品的最后成绩,不过讨好大众,作品越大众化,成功后影响力越高,这也是必然的要素。